5月22日,91岁的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,在长沙与世长辞。华夏大地,飘香的稻穗凝结着袁隆平的汗水与心血,广袤的稻田为袁隆平矗立起光辉的丰碑。
184项专利 为发展添动力
5月22日,据企查查APP显示,有关袁隆平相关的专利信息高达184条,其中包含一种基于KASP技术水稻抗稻瘟病基因标记体系及其应用、一种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方法等。
袁隆平 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
袁隆平院士长期关注支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事业,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。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后,法庭法官们曾多次当面向袁隆平院士请教植物新品种保护等工作。
袁隆平院士参与过不少大要案的办理。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的第一起涉及植物新品种的案件——“两优培九”水稻品种合同纠纷,双方当事人各自聘请了很多国内知名技术专家,对种子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争议很大。
王永昌审判长和案件承办人郃中林法官专程奔赴长沙向袁老咨询,袁老对种子质量的分析非常令人信服,为促成和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在隆平高科的会议室里,袁老用了几乎一下午的时间给双方当事人做分析,对最终促成和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们请袁老对中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提提意见。
袁隆平院士表示,不保护知识产权,原始创新的投入就不足,投入不足,创新的动力就不足。
对于杂交稻,比较容易保护,通过父本母本来申请保护,但单纯的品种,稍微改变一点就是不同的品种,这样的话,对原始创新的保护就存在问题了。谈起侵权的问题,袁老说,过去有好多奸商和假冒伪劣品种,现在可以用DNA技术进行鉴定,奸商就假冒不了了,这是好事情,但处罚还不够给力。
深切·缅怀
他尊重自然,相信科学,敢于创新、坚持实践,大胆地想,勇敢地试,把论文写在稻田里。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,袁隆平院士依然还在一线关注科研创新,入院后仍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。带着梦的“种子”,他化作“夜空里最亮的星”,将粮食的种子、创新与奋斗的“种子”留给了后来人。